跨越时空,讲好中国廉洁文化的故事
《老子》中的廉洁思想
老子像
高265厘米,宽193厘米,厚142厘米 汉白玉材质
历代以来,很多人都将《老子》视为治国的要典,并从各个角度阐发老子的理身治国之道。现在看来,《老子》中的很多思想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中虽然很少出现“清”、“廉”等字眼,但有很深刻的清廉思想,其反贪欲、去甚去奢、尚慈崇俭、“见素抱朴”等思想和议论十分突出。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廉与贪相对,而贪与欲密切相关。《老子》认为过分追求声色犬马等感官欲望的满足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名利、权势置于生命之上,甚至以身殉物。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都只会招来祸患。所以说贪欲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只有知足才能长久。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即保持人性的本来面目、回归纯朴的自然状态;“少私寡欲”即减少自己的私欲、不迷恋外在的声色货利、不贪求感官欲望的满足。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是要让心灵保持“虚静”的状态。“虚”是老子之道的重要特性之一。所谓“致虚”就是理清心智的混乱,消除心灵的闭塞,使内心无欲无念、无偏无私,达到空灵明澈的境界。而只有“守静”才能让人回归这种质朴的生命本真状态,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
“三宝”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也应该是保持清廉的三宝。“慈”,从廉政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爱民、做人民的公仆。“俭”与“奢”相对,《老子》既积极提倡节俭,又明确反对奢侈。“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老子所强调的“不争之德”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居后、处下。即以谦卑的姿态处事,所以终能成就大业。当然,老子所讲的居后、处下绝不等同于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争之德”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为而不争”、“功成而弗居”:上善若水。
“不争”的前提是“为”,不居功的前提是“功成”。“不争”即大公无私,不争功名,不求回报,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为”,即尽心尽力地付出,像水一样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仍无私地赋予万物以生命的源泉,这才是老子之道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廉政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倡导大公无私,还要倡导积极作为,多为人民办实事。
孔子说廉: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孔子圣像
高298厘米,宽136厘米,厚148厘米 铸铜材质
孔子说:“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说苑·政理》)意谓当官为政没有比公平更好的美德,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的节操。一个人如果拥有廉洁公平的操守,就可以经受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子贡将出任信阳的长官,向孔子辞行,孔子给他讲了一番为官的道理,其中说到这四句话,希望他能做一个公正廉洁的官员。后来,子贡也的确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忠实地践行了老师的教诲,做出了不一般的业绩。
我们先看看孔子讲的“平”
为政公平,处事公正,这是孔子提倡的为官之道。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待的时间最久,不少学生和朋友都是卫国的大官。有人担心卫灵公重用孔子,所以跑到卫灵公那里中伤孔子,说他想叛乱。卫灵公派人捉拿孔子,于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四散逃走。
孔子的学生子皋慌乱中跑到城门下,城门已闭,出不去,有个守门人认识他,把他拉到城门旁的暗室中藏了起来,所以抓捕的人没有捉住他。
这个守门人受过刖刑,被砍掉双足,罚来看门,而执行刑罚的正是子皋。子皋问守门人:“当初因我坚守法令而砍掉了你的脚,今天正是你报仇的时候,你为什么要保护我?”守门人说:“我受断足之刑,那是我罪有应得,也是没办法的事。然而当您审理此案的时候,仔细揣摩法令,想使我免去酷刑,这我是知道的。等到刑罚判定,您面有愁容,我也知道您的好心。这并不是您私心偏袒我才会这样,而是您的天性和仁爱之心使然。这就是我之所以报答您的原因。”
子皋逃脱后,找到了孔子,向老师汇报了自己这番遭遇,孔子深有感触,他说:“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谓善于做官的人树立恩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树立仇怨。“概”是推平量器的(工具),官吏如概,是平正执法的。治理国家的人,不可失去平正。
孔子年轻时给季氏当仓库会计,办事即以公平著称,故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夸奖他:“料量平”(即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
再看看孔子讲的“廉”
孔子说过“委利生孽”的话(《大戴礼记·四代》),意思是积利不当会产生祸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如同踏在薄冰上,迟早要掉到冰窟窿里,万不可心存侥幸。
宋代陈师道说:“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意谓历史上那些家财万贯、地位显贵的人,今天谁还能记住他们?功勋或美名,只会记在那些一心为公的人身上。这两句话可谓深得孔子所谓廉平之旨。
鲁迅精神与廉洁文化
鲁迅先生
高270cm 宽113cm 厚113cm 铸铜雕塑
人立而后凡事举
鲁迅早年就提出“立人”思想,并一生探索实践。其基本脉络就是:“人立而后凡事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要国策便应是让民族精神、国民人格站立起来,也即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在于治心,也正是首先要倡导健康清正的人格和行为规范,竖立高尚的人格。鲁迅不仅倡导“立人”,而且启示我们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鲁迅极力推崇为民族自立而切实流血奋斗的民族脊梁,谆谆告诫人们知所自重,知所畏惧,防微杜渐,永不沾腐,做真的人,而不做低级趣味的“末人”,这也正是廉洁文化的第一要义。
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作为民族脊梁的突出精神标志之一,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同时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态度。鲁迅面对一切社会污泥浊水和黑暗腐败,疾恶如仇,猛烈抨击;鲁迅深刻洞见魑魅魍魉的鬼蜮,以他的如椽大笔,活画出它们的鬼脸;揭穿混入改革者中的无特操投机家,描摹从中兴到腐败的随落者轨迹,尤其是痛斥到处弥漫的“瞒和骗”痼弊,宣告它们的末路,引起疗救的注意,警示人们自省,告诚人们防范,使民族和社会保持健康的肌体,这也正是反腐倡廉的基本内涵。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典范,其最突出的标志之一,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他长期作为政府官员,敬业勤政,夙兴夜寐,而又两袖清风,纤尘不染,并克己奉公,捐钱捐物,以助公共事业;他甘为人梯,无偿为人们“打杂”,他热心扶助弱者,救助底层民众,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己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的崇高情怀,感动、激励了无数人,他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为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精英做出了最优秀的清廉为民示范。
往
期
●
推
荐
北京语言大学60周年校庆公告 (第一号)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京成立
出品单位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 | 刘新成(退休教师)内容来源 | 光明日报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 | 徐媛媛投稿&加入我们 | blcuxchb@163.com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小联合国”
点个赞
轻触名片,查看更多文章